熬了几个晚上终于看了这部神剧也许是介于我一直对国内战争片的偏见(主要被太多抗战神剧给蒙蔽了双眼,还一部分政治原因)。
这部片子确实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披着战争外衣的文艺片!剧中的人物各个被刻画的栩栩如生,每个人男人估计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剧情更是真实的让人信服又无奈又心痛,最让人惊喜的这部片很少有口号式的主题表达,每个士兵和军人都有自我对战争认识的表达,有人胆小,有人猥琐,有人好色,有人卑微等等,就是这样一群真实的平凡的人组成了从只会逃跑慢慢成长为一只会打仗的队伍,而不是一味的抛头颅洒热血喊着口号把敌人干掉了。
剧中的各种方言,是这部剧最大的特色。五湖四海,海纳百川的中国,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也是最难于治理的原因,人口太多,地域广阔,每个地方又有各自的地方文化!所以我们的政府为了出台全国性政策也是煞费苦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发现不管国家了出台了什么政策,争议性都很大,总有人支持和反对,没办法兼顾所有人也是其根本原因。
在我们很多人大骂日本韩国的虚伪自私狂妄的国民性的同时,也羡慕着他们的凝聚力与爱国心。我最喜欢团剧的一句台词是:中国人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总是一针见血的抓住了根脉。龙文章的炮灰团操着各地方的方言,虞啸卿的精锐部队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喻意之深,这又是一种细节的暗示。因为有了主心骨和共同的屈辱,五湖四海,才在涅磐中有了重生,这就是为什么龙文章是个无根的人,却成了炮灰团的魂,而那些炮灰们,方言就是一个介质,来搭建他们的根,生活环境造就的不只是语言上的特点,更有着生活习性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哪儿的人的人生哲学都多少会因为成长的环境,家庭的背景,烙下了一些痕迹,这痕迹有的是无足轻重的,有的却是难以抹灭的,只有在战争的炼炉下,才能打磨烧化一切,而于和平年代,总会产生一些冲突。所以我觉得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这些人性的挖掘,源于中国特色的地域辽阔。
下面我们一起聊聊剧中的一些主要角色吧!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无根的妖孽龙文章的前生今世:
龙文章这个人物很难懂,因为他的出场就机具神秘色彩,时而疯疯癫癫神棍般在招魂超度亡灵,时而正气凛然王者一般的带着一帮青铜小弟不断的打怪升级,逃亡,搞装备,最后还去敌方偷水晶成功。他的一生可划为两段,他的前世是参战前,他的今生是参战后,参战前的他是个谜,我们只能从他在审问中的话,窥探到一二,假作真时真亦假,虚虚实实之间,也只能揣测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学会了各地的方言,他能很快融入各地的生活方式,他放下了自尊掌握了各种生存技巧,因为他从来不曾停歇,因为他一直是一个人,所以这就是他为什么死死的抱着炮灰团不放,他要的不是功名利禄,不是建功伟业,他只在乎他的家人,他千辛万苦寻来的家人,但是他知道在战火中的中国,一切皆是虚无,他怕死,但是也不愿意苟活,他有他的信念和追求,他不是个战争狂,而是他知道在战争中,谁也不能够安逸,他想还中国一个太平的盛事,即使他知道凭一己之力全是枉然,但是他还是要去做,因为他一直在行走着,不可能停下脚步。他不够聪明,也不懂得政治,他会的是下九流的手法,有的却是一颗赤诚的心。 一个人,一直是一个人,没有人能看透他,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看透,他不按牌理出牌,他装疯卖傻,他颠颠狂狂,他遇到了一个团,一个炮灰团,一个像他一样稀里哗啦的团,没有谁是英雄,相反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但是在他带领他们经历过的战役中,他看到了不为人知的杂草中的绿色,他们也在与他的相处中,发现了一片滋养的润土,就算这土最后会把他们埋葬,他们也心甘情愿的摇曳着枝叶。他遇到了一个人,一群炮灰中的一个,他一眼就看透了他,就像他也看透了他一样。他们的学识,他们的背景,他们的行为举止,大相径庭,但是孟烦了在龙文章下贱的卖弄中,看到了一颗灵魂的无畏,他无地自容的在矛盾中挣扎着。而龙文章在孟烦了的扯淡臭贫中,听出太多直陈痛楚的话语,他无法离开这个与他心灵相通的人,并想要释放他那颗包裹太深的灵魂。 在前期我不是那么喜欢也不明白龙文章,他无畏着也自私着,他复杂着又简单着,他的行动带着绝决,他的话语有着轻佻,他变幻莫测,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后期的龙文章,人性的东西被放大了,在他的身上应了一句话,尤如他跟狗肉的关系:是要处的,他和他的炮灰一路走来,他成了他们的魂,他们成了他的亲人。然后他带着他们一起去完成内心的救赎。如果说这个剧有神话哪个人物,或许龙文章是唯一被神化得人物。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北平小太爷孟烦了
孟烦了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在电视的弹幕大军中就可窥一斑!不喜欢他的人主要是因为他对父亲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态度,尤其是那些看惯霸道总裁或者习惯网络小说中那些秒天秒地秒空气的的人来说孟烦了几乎等同于废物! 说实话有点小懦弱善良又口是心非的性格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 用损人来掩盖内心的缺失 这个一路儿贫下来的主儿,不知道腻歪了多少人,这是孟烦了这个人物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其实剧里也借张立宪之口说出了这是小醉喜欢烦了的原因之一。孟烦了,生于北平书香之家,老太爷出场之后,多少人得愤愤不平啊,唯一一个把家世背景交待的底掉儿的角色,却原来就是这么一位招人不待劲的主儿。老太爷古板刻薄,家教严明,一天到晚端着,见天儿的嚷嚷着:诺大的中国就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他自己却应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人物是典型的家长制式的人物,兰晓龙的用意有讽刺,有自嘲,诺大的中国这样的人从来都不少。文人的不切实际和自我感觉良好,是伴随着他们的灿烂的文笔一起升华的。除此之外更交待出了孟烦了这个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孟烦了是在一个如此严厉的家庭长大,他是缺少父爱的,并且父子的隔膜伴随着他的成长,也影响着他,没有什么比不能沟通,更让人无奈的事情了,而且还要循规蹈矩的遵守着家风,这样的人多数学会了自我保护,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另外他的父亲肯定对他有过殷切的希望,不自由的空气使他窒息,不被理解的灵魂无处申诉,所以他逃了出来当兵,否则以他北平世家的学生身份,不应该混成这样的。 他对打仗这种事,也曾经天真过,豪气万丈过,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溃败中,他对什么都不在乎了,除了自己那条精儿贵的命,他跟谁都不过心,他学会了耍滑头,反正损人也不用花钱,他用他那点仅有的技能,把人埋汰了一溜够,即使对那个最疼他的郝兽医也不例外。有的人可能觉得他的嘴太毒了,其实他的内心是善良的,甚至是软弱的,软弱诱发懦弱,他得为自己找一层铺盖,在别人马革裹尸的时候,不动容,在战死沙场的时候,无牵挂。可是在不知不觉中,他还是和炮灰团的炮灰们有了感情,他知道死啦的野心,他不想让大家就这样妄生,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私心,他比谁都挣扎,他比谁都矛盾,他比谁都想的更多,所以他怯弱,他无为,那个心中充满少年中国的小书虫,是否曾经是孟烦了的昨天,而孟烦了的今天,都用来学习扯淡了。 可是得过且过,不能掏空他的大脑,他们依然在那里,被埋藏的很深,直到龙文章的出现,他让他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他怀念的家乡,他身边过往的过客,他心底的伤悲,他把命将给了龙文章,不慷慨激昂,不壮怀激烈,而依然是一张说话不饶人的嘴,一个清楚真相的脑袋,一颗明知了无希望,却不得不为的决心。因为孟烦了的真实,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一个人本就不是一张平面的壁画,折叠的屏风也许算不上高雅,灰暗的色调过多可能引人生厌,材质的取舍直接影响了审美,但是残缺的美好,却让我们感到亲切和熟悉。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军统世家虞啸卿铜筋铁骨下的悲哀
虞啸卿家世显赫,功勋卓绝,他气派,衣冠笔挺,他英俊,棱角分明,他有最精锐的部队,他有最死忠的追随者,他有生杀的大权,他有大好的前程,他有满腔的热血,他有铜筋铁骨的意志。出场就慷慨激昂,但是他只是个军人,一个看的不够远,不够广的军人。他之于战争,并不是他以为的百姓的疾苦,崇高的理想,更多的是为了贵族的骄傲,江山的收复。他出生高贵,血统纯正,怎么能真正懂得人间冷暖,但是打小受的教育让他心中自有一个国,一家。他崇拜岳飞,想的是精忠报国,建功立业,所以他牢记着保家卫国,他有着视死如归的气魄。有人说他是战争的机器,其实不妨说他是为战争而生的,这也是他最大的悲哀。但是他性格中的执拗,单纯也让铁血中有了一丝柔情。他跟龙文章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却又惺惺相惜,他一直认为龙文章是像他一样的人,所以他一再容忍他犯下的错误,所以在他抛弃了他和他的炮灰团时候满怀愧疚,但是他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龙文章,他一直都活在自己以为的世界中,他成了别人手中的棋子,断送了他仅存的希望。 虞啸卿这个人物并不可恨,而是可怜,在那样的家庭长大,一直被那样炫目的光环照耀着,他身上肩负了太多的重担,在不知不觉中,他的身体已经成为了那根扁担,而握着扁担的手正是唐基之流,他是看着虞啸卿长大的,也是这项工程的众多参与者之一,所以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他用他的智谋进行修正,因为他比虞啸卿自己还了解他,他是虞啸卿的影子,如影随行,也许从正义的观点来说,唐基是个小人,但是从政治的观点来说,唐基是个权臣,而虞啸卿和唐基的区别,就是虞啸卿是无意识的把龙文章和他的团当成了炮灰,唐基是有意识的把龙文章和他的团当成了炮灰。 之所以会存在危机,恰恰说明虞啸卿并不只是个傀儡,他只是太单纯,太简单,就像那些崇拜他的精锐们一样,他们不懂得战争背后的意义,他们看不到战火下人心的仓皇,他们只知道一个军人应该有的样子,他们思考的太少,当虞啸卿遇到龙文章时,这个捉摸不透的人,让他学会了思考,所以他曾经倒下过,想要饮弹自尽,所以他准备抛弃一切,进行哗变,可是一个龙文章和一个炮灰团又怎能与以唐基为守的整个家族政府相抗衡呢,一些人生的真谛怎能让他放弃对战争的执念呢。如果说龙文章和他的团,是被别人当成了炮灰,那么虞啸卿就是他自己的炮灰。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东北人迷龙简单直白中蕴涵的生活哲学
迷龙是个东北人,一路上唱着带色儿的二人转,成为了炮灰团最快乐的人。可能最懂得乐呵的人就是东北人了,他们想的不多,他们实在,比如迷龙,有吃有穿,再有个老婆暖炕头,够了。可是简单如迷龙,心中也有个痛,关乎国家,关乎家乡,关乎亲人。所以在炮灰们胡乱糟改白菜猪肉炖粉条的时候,在那个他顶看不上眼的老乡李连胜死去的时候,在他刚刚捡来的老婆孩子于人群中失散的时候,在向来不靠谱的郝兽医的尸体于晨光中升起的时候,他动容了。血性是他们那类人的代名词,但是有时候过犹不及,所以他们爽快利落却也凶狠野蛮,他们仗义执言却也欺负弱小,这些东北人的特征都在迷龙身上鲜明的体现着,但是七哥(张国强)的迷龙,又多了一些他身上的可爱和孩子气,所以本色出演,让迷龙这个角色戏里戏外都倍受喜爱。 迷龙,恣意而妄为,所以他占地为王,他欺负同袍,他敢跟龙文章顶牛,他与虞啸卿的精锐们呛架,他偷蒙拐骗发国难财,他于战火中忽略豆饼的生死。这是他的性情使然,他鲁莽而彪悍,于和平年代多少有点不稳定的成份,在战争中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关键是他够真,够直,有的人说伤害就是伤害了,不会因为你用的什么方法而有所改变,但是得承认,就第三方的眼里,光明磊落的狠,比阴险狡诈的毒,还是于心里有了偏差。 后来小太爷在郝老爷子的墓前说过:我时常疑心他才是我们中最聪明的。这也正是我一直以为的,他指的是迷龙的生活哲学,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了不同的根,那片土地养育出的迷龙,无关信仰与理想,而是生活的真谛,活着,并快乐的活着,只要心底留存一份最直白的认知,没有百转千回,没有如丝心绪,但是在战争面前,他不会失去骄傲,自尊和血性,在战争之中,他不会悲观,龟缩和怅然,在生命面前,他学不来悲秋伤叶,在亲人面前,他的情感自然流淌,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成不了智者,但是他是生活的强者,他告诉我们,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年代,人首先都要学会活着,没有伟大的人性,没有冠冕的话语,他是整个炮灰团的代表,他们也许丑陋,也许迷失,但是他们是真实的人,战争之于他们,就是他们本身那点见不得光的缺陷,在战火中被洗涤了,龙文章是诡异的,是大彻大悟后的放不下,孟烦了是别扭的,是挣扎之后的无所适从,而迷龙是简单的,是没心没肺之后的泰然,是于无声中响起的惊雷,照见了人性中的光鲜和破落。
实话这部剧能通过片审,我还是感到蛮诧异的,这说明我们变的更加包容开放和自信!片中有好多镜头像极了《兄弟连》,尤其是大家配上美式装备以后!希望以后能多出一些类似的电影电视,对于其他的延伸的评论就不说了,尺度把握不好怕和谐,也怕自己了解的不到位误导了大家。聊聊剧中的人和事还是可以的,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下评论区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