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为什么叫印度阿三 印度阿三韩国棒子越南猴子

中国人热衷于给人起外号。

比如从三国演义的五虎上将到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对这些心目中的好人起个响当当的名号,人人配上一个形神兼备的绰号,可以助其扬威沙场,传播美名。对于心目中的坏人,则冠以诸如“独眼龙”、“蒋门神”、“镇关西”等恶名,以对大家起到警惕作用。

深得起外号之精髓的国人,在起外号方面一样没有放过周边的国家队友们。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鬼子是“国际警察”,北边的战斗民族是“老毛子”,东边的“韩国棒子、日本鬼子”,南边是“越南猴子”,西南是“印度阿三”。

临近

这个来龙去脉要从满清末年谈起了。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的规定,上海被成为开放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按说这个政策,放到现在,那可是各地大小政府求之不得的美事吧,各地政府不都在眼巴巴地搞招商引资吗?如果能招来一个内资都可以获得莫大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奖励,何况招来一个这么具备优良资产的国家队呢#但此一时彼一时,主动招来的,和被招来的存在着国格级别的差异。各种缘由多多,此处不作赘述。

既然英国人打算在上海定居长期生根发芽,还要办工厂、做生意,自然要考虑到土地的问题、还要最为关键的个人及财产安全问题。时任苏松太兵备道、上海道台的宫慕久经与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会商,最终于1845年酝酿发布了《上海土地章程》。史载: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1845年11月29日),权倾东南一隅的钦命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三府道台宫慕久以告示的形式颁布了《土地章程》,因“为查照条例再行晓谕事。奏奉上谕,允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各国商人携眷居住,其租赁基地、建盖房屋,必须各就地方民情,由地方官会同领事官定议,以图永久相安。”

该章程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黄浦江以西的地方租给了英国商人来建房子居住,这就成为英租界的开端。《章程》允许英国人雇佣少许中国更夫,来协助维持租界的治安。租界内初期中外人口仅有500余人,租界实行“华洋分居”,当时雇佣的20个更夫就已经可以很好的进行巡逻工作了。这些英国人在20个更夫级别的安保巡逻下,在小租界内一心赚钱、安详太平盛世。

但后期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1853年上海更是爆发了小刀会起义。为了躲避战乱,近两万中国人涌入英租界寻找活路。这些涌入的“难民”中多数人没有生活来源,又没有一点纪律约束,整日夜在大街上游荡惹是生非,严重威胁到了租界区的治安,这就绝非20个更夫可以管理的了。

看到清政府无暇顾及租借安全,英美法三国领事对1845年的《土地章程》进行了修订。随后英租界成立了一个名为“工部局”的机构,用来管理租界的公共事务,下设正式的警察机构“巡捕房”,并从香港警队借调了31名警力来管理治安。1863年上海英美租界进行了合并,一个巡捕房已经不能满足治安的需要,工部局便新设了警务处,决定扩充警力。由于纯种英国警察价格太高,为了节约成本工部局决定雇佣一批本地人。招募本地人来做巡捕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既熟悉地形、文化又懂语言,有卧底查案的需要时也不像英国捕那样容易暴露身份。

警务处是以租界外国人的安全为第一优先考量的,即便华人巡捕的工作能力与西捕不相上下,外国人还是无法消除对华捕的不信任感。何况华人巡捕毕竟在家门口办公,热心的华人巡捕对各种稀泥肯定也比较乐衷。尤其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开设地下钱庄的事件败露后,更加引发工部局的担忧。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英国人最早曾经有东印度公司,对印度一直比较有渊源,他们比较欣赏信任印度警察。再加上有了在其他海外殖民地比如香港派遣印度警察的经验,上海工部局开始考虑引入一批印度巡捕。虽然要付出的成本比招募华捕要贵一些,但和让他们琢磨不透的中国人相比,已经被殖民多年、看似淳朴忠厚的印度人,似乎更值得他们信赖。

但因为招聘印度巡捕会带来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等问题,所以这个跨国招聘迟迟未进行。1884年中法战争的爆发给这一被搁置许久的招募计划带来了转机。战争的爆发让租界内的许多外国人深感不安,便向工部局申请增派巡捕巡逻,只要工部局增派巡捕,他们自己愿意为安全出资。考虑到西捕费用过高;华捕又让外国人缺乏安全感。这时候被搁置的印度巡捕招募计划重新被提起,担心发生骚乱的董事会向香港发去电报,招募了一批锡克人加入上海租界警务处。

同中国类似,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民族成分十分复杂。锡克人严格意义上来说指的是信仰锡克教的人,不算一个种族。但是由于许多锡克教徒血缘相近,又共享宗教背景,英国等国已经认可锡克为独立的种族。在穆斯林莫卧儿帝国的宗教高压统治下,锡克人逐渐发展出崇尚武力,骁勇善战的祖辈传统,这也是英国人愿意使用锡克人作为军事和警务力量的重要原因。

虽然印度很早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但也并非咱们个别国人所认为的,在英国人残酷统治下压迫下,苦难的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上去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们,对印度各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习惯非常尊重,即便在招募士兵时,也允许各民族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来到上海租界的锡克巡捕虽然穿着英式制服,但是头上却保留着体现民族特色的头巾。锡克人人高马大,缠着红头巾又蓄着大胡子,站在马路上指挥交通十分显眼,也有利于自身安全,所以交通巡捕成了他们的优先职责。

论印度阿三来历的前世今生

锡克巡警

论印度阿三来历的前世今生

印度巡捕

论印度阿三来历的前世今生

印度巡捕

论印度阿三来历的前世今生

所招募的锡克巡捕来自异域外疆,本地一点和稀泥的可能都没有,这些忠实可靠、训练有素的锡克人在工作实践中十分威严,对待本职工作可谓忠勇异常。其民族特质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便违反纪律的欧洲人,他们也敢于下狠手。对待中国人的态度还要更差一些,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黄包车夫和小商贩,经常会被印度巡捕拳打脚踢地欺凌。受了这些印度人欺凌的租界华人,虽然忿忿不平但是又无力反抗这些牛高马大气势汹汹的印度洋鬼子,只能在嘴上“战胜”他们。由于这些锡克巡捕肤色黝黑,又头缠红巾,租界的华人开始喊他们“红头苍蝇”,在国内许多报道和描述上,也尽力丑化印度巡捕。怎么丑化呢?打不过他们,法律又不允许打警察,在任何年代里打警察都是违法的,那么送给这些假洋鬼子个外号总可以吧!

对于阿三的来历,有几种可能的说法:

其一,那时代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在国人看来凡是洋人,形貌举止都像猴子一样。尤其那些令人讨厌的印度人,面貌黧黑胡子拉碴毛茸茸的又喜欢“多管闲事”,所以我们那些具有高贵民族“优越性”的先民们,蔑称印度人为“阿三”,潜意识中就是喊他们“野人猴子”。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学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的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这岂不很像情景剧了,这个说法很符合起外号的环境!

其三,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通晓上层建筑的中国先知先觉们,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其四,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比如现在咱们看香港片依然如此。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 此说法最为靠谱。并且,在中国人脑子中,“三”在排名上是最不利的,比如内地常叫“小三”、“坏三”、“第三者”、“三进宫”。尤其在上海话里面,与“三”相关的更是难听,“十三点”、“八三”、“瘪三”、“猪头三”,发明个谐音“阿三”送自己恶心的印度巡捕算是文明话了。

其五,就是当今网友的说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还有美国和俄罗斯吗?所以再怎么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这就是“印度阿三”来历的前世今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论印度阿三来历的前世今生

联系我们:baijiahao@baidu.com

百家号独家出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