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谷歌进入到退出中国市场的前因后果 谷歌退出中国原因

成立于1998年9月4日的谷歌公司,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中国对于Google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早在2000年9月,就开发了其主站 .com的中文界面。

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布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李开复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次年4月Google全球CEO施密特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为“谷歌”,Google正式进入中国。

但是在短短几年后的2010年3月,谷歌高级副总裁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宣布谷歌关闭在中国大陆市场搜索服务,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

从重点关注中国到高调入场,再到遗憾退出,这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目前很少有文章勇于将这段历史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但历史的真相是不会被人忘却的。

本文经过参考Google十年发展的企业传记《In the Plex》、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撰写的《重新定义公司》、硅谷记者理查德•勃兰特撰写的《谷歌小子》、《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等书,整理了那段历史,希望大家以史为鉴。

2004年1月-2005年 考察与尝试早在2000年,Google就已经看到了中国正在以飞快的成长速度向前迈进,而且作为让Google搜索在世界范围可用的普遍努力的一部分,Google开始制作它的旗舰服务的中文版本。即便相较于Yahoo提供了中文搜索而且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办公室晚了一年的时间,但是他们依然信心十足。

由于产品性能好,Google搜索在中国没有花费很多运营精力的情况下就收获了约25%的市场份额,很多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希望通过谷歌获得国外的信息。但是这种上升势头在2002年9月3日突然停止,Google的网页信息没有通过审查,访问者在浏览器里输入 “” 只会得到错误信息。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谷歌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从亚马逊上买了一堆关于中国的书培训自己,向有国际化经验的名人寻求建议。他们希望和中国官方建立联系,并且在尝试各种能用到的方法。9月12日,Google又被神奇解禁。

Google两位创始人(左:拉里·佩奇 右:谢尔盖·布林)

直到2004年1月,中国的战略作用才被谷歌内部正式提出。

Google内部的一次会议提到 “中国对Google在战略上是重要的。这个国家太大了,不可能被忽略。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会因为我们不涉足中国这种想法感到沮丧,因为那意味着放弃十亿多人。” 很快,Google派宓群(现任光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来到北京,调研Google在北京是否可以设立一个工程中心。

2004年春天,宓群的上司麦克劳林带着一小队Google代表团来到中国,进行一系列走访,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开放兼容的心态与中国的政商人士、技术专家、学者进行会谈。从中国回来之后,时任Google CEO的埃里克·施密特让麦克劳林做一份报告,施密特说道:“不要管营收,假设这里面没有任何商业考虑,作出最好的分析。” 麦克劳林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份报告,每六周就要在中国带上一周,有时还会叫布林和佩奇一起商讨。

2004年10月,原本计划去意大利的布林和佩奇在麦克劳林的要求下,来到了东半球进行访问,他们来到了中国。他们拜访了中国当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百度、搜狐和新浪。

“我们被小心翼翼地款待着”,麦克劳林说,“他们不确定我们是朋友还是敌人。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选择在国庆节与两位Google创始人开会,这样他们就不知道他雇佣了多少工程师。”

当时,Google位于中国的智囊团希望以20亿美元的价格竞购百度,但Google管理层最终只给出了16亿美元的报价。此后,Google只是收购了百度的部分股份,在当时百度的最新一轮1500万美元的融资中,Google投入了500万美元,占股约4%。

2005年6月底,百度上市前夕, Google全球CBO施密特曾经到过李彦宏在中关村理想大厦12的办公室,双方进行了相关沟通。 Google透露过进一步合作乃至进行资本层面合作的意图。李彦宏定地告诉施密特,那就是百度不卖,我们要自己上市。

施密特去过李彦宏的办公室后, Google也曾经公然宣称其对百度有两种选择。一是 Google单纯地持股百度二是双方展开深入合作, Google将拥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资公司。

当然,百度上市也充分预防了Google可能会在二级资本市场上的图谋,他们制定了著名的“牛卡计划”,以抵御强大的Google。

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这次中国之旅唤醒了两位创始人,让他们意识到那里的变化有多快,也让他们看到了如果Google进入中国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 “审查” 也让Google当时的高管团队争论不休,但是佩奇相信Google的进入会给中国带去很多变化。

随后,Google决定在的中国服务,准备在中国大干一场。

2005年5月-9月 欲开疆扩土,先选将从198年到2005年,李开复在微软服务了七年。其中两年在北京,五年在美国总部。在总部工作的最后一段时间他感觉到很煎熬。

在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中写道:“在一个庞大的体系里,我的声音已经无法发出,关于对产品的方向与想法,总部鲜有倾听,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

他开始有了想要离开微软的念头,所以从2005年3月开始,他开始思考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但是他的一次个人工作变迁,在后来竟演绎了业界两大巨无霸之间一段激烈的冲撞,这是他之前没有想到的。

2005年5月初的一天,准备离开微软的李开复在新浪网上被一条标题吸引,“Google在中国将大有作为”。他打开这个专题网页,得知Google在中国购买了google.cn的域名,也准备在上海开设办公室,他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李开复在网上搜索了施密特的邮箱,发出了希望加盟Google,愿意到中国工作的想法。他写道:“我想让你知道,如果Google在中国有雄心大志,我很想和你谈一次话。”

当天晚上,Google的一位高管给李打来电话,表达了对李的肯定和兴趣。

Google很快意识到李开复能够加快它在中国立足的计划。时任Google高级副总裁的乔纳森·罗森博格在写给高管的信中对李开复表示肯定,“他是一个全明星队员,可以做出很多贡献,远不止是对中国。” “我坚持认为,我们需要用一切方法,像狼追逐猎物一样把他争取过来。”

时任Google高级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给李开复回复了邮件,他希望李开复能尽快给他打电话,任何时间都可以。

Google考虑到微软当时已经有几百人跳槽到了Google,他们随时可以认出李开复,所以将面试地点定在山景城的海岸高尔夫球场的餐馆。

第一个面试者是中国面试官王昕,他们交流个几个技术方面的问题。随后施密特跟李开复沟通,他们聊到了Google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以及希望在中国做的一些事情。轮流见过几个副总裁之后,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分别骑着自行车和踩着滑板来到面试地点,然后他们开始交流。

当李开复返回西雅图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大箱Google的问候礼物,包括一个篮球,一把椅子,还有一个印有Google logo的投币口香糖机,这也让李开复开始感受到了一些Google风格。当几个星期后Google的邀请来到时,他决定接受这个份工作。

其实李开复一直很看好Google这家公司,早在2002年初,他曾建议比尔盖茨买下Google,但是盖茨觉得10亿美金的价格买一个没有营收的公司太贵了。后来大家也都知道,Google成了微软的痛。

7月5日,李开复向自己的领导提出了离职申请,7月8 日和时任微软CEO的鲍尔默见面。鲍尔默极力想留住李开复,最后强势地放话:“如果你真的去Google,我们只有采取法律行动,希望你不要认为这是在针对你。你在微软的贡献很大,我们不是要制裁你,而是要制裁Google!”7月13日,鲍尔默再次联系李开复,希望给他设立一个“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董事长”的职位,并且提高待遇。7月15日比尔盖茨跟李开复见面,依然在极力挽留李开复,足见失去李开复对微软的打击。

微软的律师团队多次和Google方面就李开复的竞业协议进行交涉。

2005年7月18日,李开复从微软辞职,第二天正式接受Google的工作,这个工作总价值超过1300w,包括一个250w的签约奖金。Google方面宣布,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已正式加盟Google,任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掌管在华业务。

李开复在网络发文中提到:”Google对待技术的新鲜方式“震了他”,并且预测,在中国,他的新东家的年轻,自由,透明和诚实会造就一个奇迹。“我有权利做自己的选择,我选择Google。我选择中国。”

微软迅速做出回应,在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州将Google和李开复告上法庭,理由是二者违反了李在加盟微软时签署的非竞争合约及保密条约。随后Google在加州反诉微软,要求法官宣布微软与李开复协议中的竞业禁止条款无效;7月末,华盛顿州高等法院法官史蒂文发布禁令,禁止李开复在9月6日前在Google从事网络和桌面搜索技术方面的相关的工作。

两大巨头之间因为一个华人发生冲突,消息一出,迅速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经过各种证据采集、取证调查以及多方的努力,终于在9月14日,华盛顿州金县高等法院法官冈萨雷斯就李开复案作出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

萨雷斯表示,微软同李开复签署的竞业禁止协议真实有效,因此李开复在Google工作不能涉及他以前在微软参与开发的产品、服务和项目,其中包括与语音、自然语言和搜索技术有关等方面的工作,这一禁令在明年1月的庭审之前有效。他同时称,李开复筹备成立Google中国研发中心并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但他只能负责在中国招聘人才,而不能制定预算、薪酬标准或者确定Google在中国的研究方向。

12月23日,微软与Google宣布达成和解,对李开复的限制行为在06年解除。

这次风波后来被李开复称之为“最艰难的60天”,这也让他减重15斤。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通过这件事可见一斑。

2005年9月- 2006年1月 大张旗鼓,招兵买马李开复加入Google之后,Google方面将原定于上海的Google中国总部改为了北京,足见Google的诚意。而飞抵北京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聘。

他马上开启了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讲,为Google在华大规模人才招聘活动造势。从2005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整整一个月,他和他的团队穿梭在中国十多个城市的校园里。

那段日子里,每天5点起床,6点出门,8点坐上飞机,11点到达校园跟学校领导和一些学生见面,下午演讲,晚上继续演讲,23点到酒店登记入住。如此循环往复。

他们在安徽,武汉的大学演讲时,能容纳四五千人的大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也让李开复深深感到Google这个品牌的强大吸引力,实际上这也可以反映李开复在当时华人心中的地位。

05年9月,Google中国的联合总裁周韶宁(现任百世集团总裁兼CEO,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离职Google)正式上班,主管销售和渠道,李开复则负责政府关系、市场营销、媒体公关和产品开发。为了高效,他们二人共用一间办公室。

第一轮海选之后,紧接着就是李开复的第二轮 “空中飞人巡演”,此时“李开复要招收50名关门弟子”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媒体将这件事大肆宣扬,整个招聘充满神秘感。06年1月前,50名关门弟子在北京相会,李开复称他们“年轻,自信,个个都是人精。”

比较有趣的是,Google中国的大厨招聘也十分火爆,这也延续了Google全球的传统。Google在中国也要招聘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为员工提供可口的美食。参加竞争的主厨在员工代表面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个人自己设计菜谱、购买原料,直到做好一道道菜肴,然后让“民选员工代表”给每一道菜打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大厨胜出。 经过前面的层层面试,最终有两位大厨胜出,有机会进行实地厨艺大比拼。

最终擅长做牛肉面的青岛大厨高票当选,Google中国也成功地将总部的厨房文化移植了过来,不但一日三餐有质量的保证,而且把员工当成家人对待。

2006年1月-2006年3月 ICP牌照风波当Google中国的筹备刚有点起色时,他们的第一次危机正在悄然走来。

2006年1月25日, Google推出 google.cn,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法律的网站。Google并不是在每一个国家都推出这样的本土网站,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愿意把服务器放入该国,并且遵守该国法律。

在总部, Google进入任何市场之前都会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在李开复加入 Google后,CEO艾瑞克·施密特咨询他的意见,李开复回答道:建立中国本土网站是必须的,你可以咨询所有的华人工程师。” 艾瑞克说:“在你加入前,我们就问过了。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前景将令人兴奋。中国人需要 Google最精确完整的搜索引擎,并且要把全球的信息都整合为中国人所需要的。因此,搬服务器和守法是值得的。”

但是, google.cn发布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国际媒体一浪高过一浪的“讨伐”之声。原因是 Google承诺,根据中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过滤搜索结果,屏蔽非法信息。然而,许多国外媒体不理解过多的互联网管制,批判 Google违背了自己过去的“客观、公正、完整、不人工干预”原则。

这次批判和抗议活动让 Google总部的一些员工开始有了质疑之声。很多工程师都开始怀疑这么急迫地推出 google. cn是否明智。李开复立即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日程表安排了在总部和工程师的对话,而这次非正式的会议,竟然有近300人参加。这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规模。

经过长时间的耐心解释,终于让员工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但这次风波还是影响了一小部分美国工程师对中国团队的看法。他们觉得公司“世界第一品牌”的称号得来不易,为什么中国团队就这么急迫地做出有伤品牌的决策?

虽然 Google最高领导已经批准进入中国,但是 Google是一个高度自治但又非常强调平等合作的公司,每个工程师对自己的程序代码有着比较大的决策权,如果 Google中国希望迅速做出一些合格产品的话,那么失去部分总部工程师的信任和支持将是很严重的事情。

麻烦不止于此,在美国媒体的批判之下,美国国会决定召开一个听证会,要求微软、思科、雅虎 Google针对多种敏感题目表态。

而且Google初到中国时属于“偷渡”性质,没有自己的ICP牌照,是通过与赶集网的合作,由赶集网代为运行Google.cn域名。一时间,Google在中国的运营被指责为“无证上岗”,酿成了轰动一时的“牌照门”事件。此后,李开复每每出席公开活动时,牌照事件都被记者屡屡提及。

李开复一方面和政府的沟通,探讨做合资公司的计划,同时争取总部对合资事宜的认可,尽最大的努力消除其中的偏差解除其中的误会;另一方面,他还要安抚员工的情绪,稳定日常工作。

经过两个多月的沟通和期待,ICP牌照风波有了合理的解决办法,Google开始启动合资公司的申请,在申请合资公司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继续运营。

在google.cn和ICP牌照风波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国用户还在使用oogle .com的中文服务,而 google .com的服务器在国外,因此断网问题时有发生。ICP的合资一天没有完成, google .com就一天不能直接跳转到 google.cn。

断网对于中国网民使用Google搜索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 Google的粉丝们对断网问题,中文搜索的质量和界面问题开始表示失望,质疑 Google中国的不作为。

此时,Google中国内部也开始了对于产品战略方向的争论,是应该专注于搜索质量的提高,还是满足我们这些天才工程师的愿望,做最酷最红的新产品?这些争论和摇摆都耗损着 Google中国的精力。

对于纷繁复杂的这段时期,《环球企业家》曾用封面文章概括了 Google国的这段时光,认为这是 Google中国经历的“最长的一年”。

即便如此,李开复等人依然积极乐观。

2006年4月 “谷歌”名字的由来在中国,名字被赋予重大意义。为了让中国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google.cn,Google决定给它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最终确定为“谷歌”,翻译过来就是“valley song(山谷之歌)。

在北京饭店的金色大厅里,李开复和艾瑞克·施密特用一块块的拼图拼出了“谷歌”两个字。这是谷歌这个中文名字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亮相,这也是 Google除英文名称以外,第一次取其他文字的名字。

为了这次发布,Google制作了一个视频,用动画模拟了传统水墨画的场景,在木笛和鸟鸣的背景声中,一个温柔的女声把山谷之歌和Google生机勃勃的数字产品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个播种的季节,Google取名山谷(谷物)之歌,谷物就像是一首歌,播种和期待之歌,也是欢快的收获之歌,欢迎来到GuGe(谷歌),让我们为你搜索,让我们为你收获。

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山谷之歌”这个名字,当时有人在新浪网发起调查,数据显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反馈认为谷歌是个坏名字。一个叫NoGuGe .com的网站,听上去应该是由中国对新名字不满意的Google粉丝组成,它收集了成千上万反对改名的签名。评论人士说山谷之歌听起来有点奇怪,太简单,有点让人尴尬的傻气,无法唤醒中国放下过去的乡村气息,拥抱让人激动的,充满冒险的未来。

不过谷歌很高兴,施密特专门来到中国,在记者发布会上说道:“我们为在中国胜利做了长期规划”,“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在中国就有五千年的耐心。”

谷歌在中国的起航,正是在巨大的期盼和妥协对抗中开始的,而它还能够复制它在硅谷的成长神话吗?

2006年5月-2007年12月 搜索是立业之本当时的Google不仅拥有Google搜索,还有谷歌地球,Gmail等全民级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是否能搬到中国来还未可知。

在Google中国团队初建的时候,很多员工开始想把这些“杀手级”应用引入中国,进而取得立竿见影的成功。“赶紧做谷歌地球中文版!那是最酷的产品!”“国外 Youtube最火,模仿 You Tubet做一个视频网站!"“Web2.0时代来临了,像 Myspace-样做一个社区!”“国内博客最火,做博客搜索!”甚至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卖页面左边的广告呢?”这样的声音在谷歌中国的办公室里此起彼伏。

但是提出建议的人往往没有考虑清楚:这些产品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与法律?谷歌能否得到相关的牌照?这些产品要做多久?这些产品是否能由一个欠缺经验的团队做成?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这些产品是否真的是当务之急?

李开复的头脑很清醒,他当时意识到,更严重的问题是谷歌的中文搜索还做得非常不完善。

从中文搜素的历史来看,谷歌中文搜素虽然最早在2000年上线,但在进入中国之前,谷歌美国总部只有一个五六人的小团队负责中文搜索,服务器在美国,使用全球统一网址 google .com。而在中国以百度为首的搜索引擎公司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很大的团队,它们更理解中国的国情和法律。在谷歌进入中国之前,互联网上还在流传着一个名叫“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搞笑视频,大意是对尚未进入中国的谷歌的一种冷嘲热讽。它在暗示,一个外国公司不可能做好中文搜索。

搜索是谷歌公司的立业之本,不但是最核心的产品,也是用户最需要、最常用、最不能缺少的产品。而其他的服务则都是在搜素服务成功之后围绕着它推出。

在谷歌中国内部达成统一意见之后,李开复奔赴美国总部向施密特汇报,施密特对于李开复的观点表示认可,于是谷歌中国开始一点一点地修补谷歌中文搜索。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2006年10月的某一天,李开复在办公室外面的牌子上终于看到了他们的四个指标已经胜出。07年4月,他们评估谷歌中文搜索的改进结果发现,中文的网络索引数量在过去一年增加了一倍,对于新网页敏感度也降到几分钟,作弊网站在网页上出现的频率下降到原来的1/40。

截至2006年年底,Google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120多人的工程师队伍。这是Google当时最大的海外研发团队。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在07年6月获得了ICP牌照,谷歌把google.cn的服务器逐步搬入中国,然后把google .com的用户指向google.cn,断网的问题得以解决。

虽然谷歌中文搜索变好了,不过那个时候,中国很多用户已经不用Google了,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服务不稳定的搜索引擎失去了耐性。

在推广方面,谷歌被认为不那么接地气。

当时,大量的中国用户在网吧上网,每个小时都有成百上千的终端在运行。授权经营这些设施的大公司会给计算机预装他们选择的软件,而Google和百度会付费获得成为默认搜索引擎的权利,不过私人网吧的老板会私下收钱把一个搜索引擎换成另外一个,Google一般避免做这种事情,百度则深谙其道。

而且,因为Google有严格的政策,不允许把个人数据保存在中国——它没有为本地中国用户提供一些它的关键服务,没有Gmail,没有Blogger,没有Picasa,其他的服务业必须进行大量的改动,YouTube则完全被阻止了。

这些,其实都在束缚谷歌中国的发展。不仅如此,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故,也让谷歌焦头烂额。

当时Google中国比较重要的项目还有谷歌输入法,一个能加速和流畅化在计算机键盘上输入中文象形文字的系统。Google的这个系统可以从最少的键盘输入猜测并建议用户可能想用的字符,它能够通过利用从搜索引擎收集来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这种预测,随着人们开始越来越多使用它的编辑系统,Google就能得到更好的数据(通过记录用户接受和拒绝了哪些建议),而系统就可以工作得更好。

在2007年4月10日发布的时候,Google的输入法有机会成为公司赢得中国市场份额征途上一个重要的资产,不过这次发布却成为谷歌中国的灾难之一。

一位实习生在测试的过程中没有用原始数据,而是直接从搜狗的搜索结果中引用数据,而这些数据来自一个内部词典,这个词典来自搜狐。在之后两周,搜狐几乎每天都就此召开新闻发布会,他们宣称自己的产品相当好,以至于强大的谷歌都来剽窃。谷歌所有能做的就是承认它的错误并道歉。

2008年1月-2009年8月 节节开花与麻烦不断但谷歌就是谷歌,不畏艰险,持续向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