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译蒹葭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3、蒹葭赏析:
诗中重复出现蒹葭与露水的状态,以及“溯洄”与“溯游”行进的状态,以及美好事物的代表“伊人”。“蒹葭”的状态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是很多很茂盛的样子,清晨的露水由霜到挥发一部分还没有挥发完,也是间接知道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纪录。逆游回去找她的状态一直都是有阻碍很漫长,顺游去找她的的状态也都是在那水中央,却都用了一个“宛”字,仿佛就是在水中央,而那“伊人”却一直在河水的那一方。
“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这是蒹葭的解释。或许蒹葭一直是作者卑微求爱或者早早暗自筹备自己计划的心理环境,他也似乎知道自己是逆着自己的发展趋势,去回头找“伊人”,要去追回一份感情。但每次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各自艰难险阻。而都是一个“宛” 字,其实都是自己一个人将要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的美化、理想化了。当自己不在逆着发展趋势寻找时,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可能作者表达对于错过的感情,你要追回时难度很大,但你要是向前看,让自己变优秀,真正的感情才会出现在前面……
或许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是人一直存在的心理状态吧。
4、蒹葭出处: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巫祝文化盛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毛诗序》云:“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荪、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步骤阅读
方法/步骤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译蒹葭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3、蒹葭赏析:
诗中重复出现蒹葭与露水的状态,以及“溯洄”与“溯游”行进的状态,以及美好事物的代表“伊人”。“蒹葭”的状态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是很多很茂盛的样子,清晨的露水由霜到挥发一部分还没有挥发完,也是间接知道了是按时间发展顺序纪录。逆游回去找她的状态一直都是有阻碍很漫长,顺游去找她的的状态也都是在那水中央,却都用了一个“宛”字,仿佛就是在水中央,而那“伊人”却一直在河水的那一方。
“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这是蒹葭的解释。或许蒹葭一直是作者卑微求爱或者早早暗自筹备自己计划的心理环境,他也似乎知道自己是逆着自己的发展趋势,去回头找“伊人”,要去追回一份感情。但每次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各自艰难险阻。而都是一个“宛” 字,其实都是自己一个人将要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的美化、理想化了。当自己不在逆着发展趋势寻找时,她好像就在水中央。可能作者表达对于错过的感情,你要追回时难度很大,但你要是向前看,让自己变优秀,真正的感情才会出现在前面……
或许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是人一直存在的心理状态吧。
4、蒹葭出处: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巫祝文化盛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毛诗序》云:“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荪、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