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上海,大家便会想到这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不仅白天的时候人来人往,就连夜幕降临,外滩的灯光和黄浦江上的游轮,也让人印象深刻。再加上很多演出、展览、明星见面会都会选择在上海举行,因此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正是因为上海有一种“国际范”,所以在上海的饮食文化中,传统和新潮相结合,使得上海这座大都市隐藏了太多美味。下面要和大家聊聊的,就是上海的“传统菜”,但在外国人看来,这些又是极具上海特色的“新潮菜”,可以这么说吧,就是上海的“假西餐”。
上海最大的特色菜必数炸猪扒,有多少人到了上海,一定要跑去吃一份炸猪扒,然后蘸上辣酱油的?虽然在上海人看来,这种他们已经吃惯了的炸猪扒已经是传统美味,但这道菜却是从租界时代的西餐“维也纳炸小牛肉”改良过来的本土版本。
辣酱油,也成了我们口中的上海味道,然而它的原名应该是“伍切斯特沙司”,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很多人一开始不能接受辣酱油的味道,但是配合着炸猪扒一起吃,倒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罗宋汤的来源是俄罗斯,在冰雪覆盖的土地上,罗宋汤是由马铃薯、红菜头熬出来的,喝的时候一定要加入一勺酸奶油,味道酸中有咸。罗宋汤的红色,来自于红菜头,这是一道俄罗斯人的日常主食。
后来,俄罗斯人将罗宋汤带来了上海,虽然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有法国菜、意大利菜等欧美式菜肴,但俄罗斯菜因为量大便宜,成了上海人的新宠。本来添加了红菜头的罗宋汤,也因为口味和原材料的问题,更换成梅林番茄酱和卷心菜。番茄酱能让汤变成红色,卷心菜吃起来有蔬菜的口感。
俄式罗宋汤的酸咸,以及酸奶油,显然不适合上海人的口味,于是上海本土的罗宋汤又加入了黄油和白糖,去掉了酸奶油,这样一来,罗宋汤反倒成了上海的经典菜之一。
色拉,也就是salad的音译。然而和外国色拉不同的是,上海的土豆色拉有着浓郁的本土风情,因为上海的妈妈们会手动打发蛋黄酱,甚至有的妈妈为了提高土豆色拉的口味,在色拉里加入半块光明冰砖,增加奶香味。
只不过到了现在,土豆色拉的风味显然不太适合年轻人,那些已经长大的90后吃到土豆色拉,也只会觉得这种色拉吃起来偏甜,是童年的味道。想要把土豆色拉做得好吃,关键还是在口感。
从法国菜的经典焗蜗牛演变过来的烙蛤蜊,味道一点也不比焗蜗牛差。据说当时上海有了法国餐厅,本来焗蜗牛这道菜也是有的,后来因为来自法国的进口蜗牛罐头价格贵,而且断货了,所以上海的西餐厨师只好更换原材料。
在经过多次实验以后,发现蛤蜊的味道、口感和蜗牛比较相近,而且成本也很低。所以焗蜗牛逐渐变成了烙蛤蜊,做法上有一定相似,将蛤蜊肉挑出洗干净,加上红酒、蒜泥、香草等调味料,然后放回壳内焗烤。这可是一道经典的“上海式法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