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游戏行业收紧,版号继续从严发放,这就导致不少游戏公司裁员潮到来。我知道有俩公司,头一个是直接砍掉400人开发团队,另一个是董事长亲自拍板把一个项目连同制作团队全干掉了。
其中年轻的基层陆陆续续都找着工作了,大部分是直奔沪上;而领头的几个中层,有的在家吃余粮,有的贷款压力大一直找,也没找着合适的。从这个现象来看,互联网大厂中层,多数都是年薪数十上百万的那种,他们会有35岁危机吗?
互联网公司中人的危机感,其实不完全跟35岁相关,也是跟这个行业的特性有关。这主要是因为:
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最近出台的青少年游戏管控,多少游戏公司都是战战兢兢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头部APP如果哪天被下架,马上流量就会被其它竞争对手吃掉,第二天用户就把你这个app忘干净了。
你不能想着在互联网干到退休,它只是一个中转站、镀金或者捞金,反正目的达到了就要接受被优化。只不过达到目的后,有两种路走:要么选择一个传统行业,比如汽车、消费品等平薪干到退休;要么回firm用自己的甲方经验实现事业第二春。
我理解的大厂管理层分级,大概是如下这样的:
基层管理者:组长、主管、经理
小中层:总监
中层:总经理(GM)
小高层:vp
高层:董事长、CEO、CTO、COO等
那么,对于35岁的基层管理和小中层管理者,比如主管、经理、总监等,我认为是不太稳的,因为这层级可能已经脱离一线工作比较久。
而中层、小高层(GM、VP),35岁危机相对没那么重,他们的职业生涯可以保证到40岁都比较稳,因为这些岗位就是要求一个德高望重、成熟稳重的职业经理人,但40岁后混得好不好更多依赖于行业的发展红利和一些运气成分。
还有对于中高层们,他们换工作容易吗?其实也不容易,这类岗位也是非常稀缺,甚至是因人设岗,他们往往需要提前找到一个合适的赛道蛰伏多年才能做出一些行业领先的成绩来。
再往高层,如CEO、CTO等等是同理,这类人才往往是全行业稀缺,就看这类人愿不愿意动而已了,而且一旦动起来都是自主创业去,比如阿里钉钉的无招、小鹏汽车的何小鹏等。
35岁危机,其实指的是中年危机,并不一定是“35岁”这个特定的年龄。在我看来,中年危机通常是如下三种表现的综合:
这其中,有任何一方面破局,就可以消除中年危机。
比如你精力无限,可以赚钱,可以照顾各种角色的需求,那不存在危机。
比如你资产相对于消费来讲足够多,可以用钱来购买各种服务,节省自己精力,让自己能顾得着各方面需求,那就不存在危机。
比如你能在职场上一直创造溢价,性价比一直都甩别人几条街,那你是企业的头部,也不存在危机。
互联网大厂的中层,按阿里职级,应该是P8或M3这个级别及以上的,基本都是年入200万以上。这样的收入,最起码在第3个方向的资产积累上,直接就破局了,怎么会有35岁危机呢?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种危机又更像是一场机遇,助力中年们自身蜕变的动力。那面对这种危机,“中年”们该如何做才能化危机为机遇呢?
毫无疑问,之所以你有35岁危机,无他原因,都是一方面后生可畏;另一方面行业有吸引力,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