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李云龙口中的原型怎么死的 王近山李云龙原型伴着军号声离世

"老子他娘的打的就是精锐","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要敢于向敌人亮剑"。

说起这些经典台词,不得不让人想起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亮剑》中,敢于向敌人亮剑,战斗至最后一人的铁血将军李云龙。

在《亮剑》这部影视作品中被塑造的栩栩如生的李云龙将军主要原型,正是开国元勋,一代战将——王近山!

王近山将军

正如同上个世纪前半叶的黑暗时代里,许许多多受苦的底层人民一样,1915年,王近山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桃花区许家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没少吃苦。

8岁时就给人放牛,13岁开始给地主当长工,即便生活如此贫困,王近山却充满了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保持着一颗敏而好学的本心。

就如电视剧《亮剑》中演的那样,李云龙从"学习,学个屁"到爱上了看兵书。

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郭涛中将回忆:王近山将军喜读兵书,案头常摆书有《隆美尔战时文件》、《斯巴达克思》、《太平洋争夺战》、《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回忆和思考》、《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等。

时势造英雄,未满15岁的王近山在1930年3月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当了红一军的一名战士。

在今天还未满18岁算不得成人的王近山于当时,是一个百姓们爱称中的"红小鬼",作战英勇,顽强无惧,也因此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王近山参军后不久的一次战斗中,只有15岁的王近山在和一个比他块头大得多的国民党兵近身搏斗中,身受重伤,但他却越打越凶,血性一来抱着国民党兵就往山崖下滚。

结果吉人自有天相,国民党兵死了,王近山幸免于难,但头上却被石头撞出了一个大窟窿。在这件事之后,"王疯子"的称号,就在军中越传越广。

次年王近山就因为作战英勇被升任排长。1932年正式转为我党党员。之后历任机枪连副连长、连长,第一营副营长、二十八团团长等职务。

在此期间,王近山逐渐在团级军事主官的位置上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战将本色,血战四川,击败刘湘,始终屹立一线不退;以弱胜强,用小吃大,反包围范绍增一旅。

王近山在同有名的"哈儿师长"范绍增战斗时,提刀跃马,率领全团左冲右突,斩杀无数,可谓浑身是胆,最后硬生生的用个建制不全的28团打掉了范绍增装备齐整的一个旅,活捉该旅旅长。

王近山于1935年5月参加长征。同年9月至1936年1月任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1936年秋北上,同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时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国军民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王近山此时,在军事革命中在不断成长。抗日战争期间的"王疯子"还是打起仗来,拼命勇敢,无所畏惧。

但"王疯子"渐渐地也有不是那么"疯"的地方了,打起仗来更喜欢动心思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七亘村设伏。

1937年10月中下旬,日军侵占河北省重镇石家庄后,为实现其夺取太原的目标,命其20师、109师沿正太铁路西进。

为打击进犯之敌,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命陈赓的386旅进抵山西省平定县地区,准备侧击日军。

时任一二九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的正是王近山。王近山胆大心细,带领772团三营及特务连一个排,共五个连的兵力悄悄设伏在七亘村附近有利地形处。

王近山所领部队距日军必经之处最近的地方只有10多米,却无一暴露,完美的完成了潜伏任务。

10月26日拂晓时分,测鱼镇地区的日军向西出发,即将进入我军伏击圈,战士们都在王近山的带领下静静地等待着。

上午9时许,日军先头掩护部队走过伏击圈,骡马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开火!"随着王近山一声令下,枪炮齐鸣,犯我之日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2个多小时的战斗中,王近山仍然保持着"疯"劲,身先士卒,所部干净利落地伏击歼灭了日军二十师团辎重部队300余人,而王近山部伤亡微乎其微,只有10余人。

经此一战,我军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300多匹骡马,这些缴获的战利品搬运了整整一天一夜。

按照当时我军的情况来说,这次伏击大获全胜,八路军该撤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了。《草庐经略·虚实》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王近山一方面根据上级指示,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前线指挥官,王近山经过研判,观察日军动向后决定留在这里继续设伏。

果不其然,28日日军又由步兵、骑兵、辎重部队等组成了400余人的队伍由原路西进。

当然,日军这次也加强了搜索巡逻,但仍未发现我军。王近山带领所部,再歼日军100余名,缴获了大量物资。

为什么能够一反常理地判断日军在3天之内还会由此经过?

原来是因为,第一次伏击中有部分日军逃回了测鱼镇,而日军前方为夺取太原需要大量的弹药、物资十分缺乏,而七亘村是日军必经之路,所以王近山通过判断就决定再进行一次伏击。

两次伏击,一共歼灭了日军400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辎重骡马。在当时总体不利的战局下,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迟滞了日军第20师和第109师的西犯计划。

这也印证了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这里的王近山再也不是只会一味猛打猛冲的武人了,作为一名战将,指挥的艺术在他身上展现了出来。

同时期,王近山的成长也离不开,儒帅刘伯承,刘帅任129师师长期间对王近山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也让王近山从只注重战役层面的勇敢和指挥,上升到统筹考虑问题,看待问题首先要从对全局的战略态势的角度出发。

王近山从刘帅这里学习了大量的成体系的指挥科学,王近山爱看兵书的习惯也是从抗日战争期间养成的。

抗日期间王近山参加的战役还有许多,例如: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等。

期间他也凭借战功节节高升,到1945年就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的职务。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都说战士的军功章是伤痕。那才30岁的王近山身上可谓是挂满了"军功章"。

早年摔下山崖头部被砸出了个大窟窿,血战刘湘时多次中弹,两次昏迷。就连王近山自己都记不得自己受过哪些伤了。

他浑身上下的"军功章"无不见证着这个刚到而立之年的王近山的赫赫战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同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不料预想中的和平没来,随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就撕毁了《双十协定》,大举进犯我根据地,内战爆发了。

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调集30万人,从两个方向,兵分五路,进逼鲁西南。我军在冀鲁豫战场约有5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有30万人,兵力比为1:6,形势对我方十分不利。

刘邓大军兵去陇海时,遭遇国军大兵压境。刘邓决定,合围孤军深入,追击我军的国民党精锐赵锡田整三师,问题是派谁去主要方面对敌作战呢?

开会时,就当众人沉默时,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不顾政委杜义德不断悄悄地拉衣角,猛然拍案而起,就此立下军令状:"我们6纵坚决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

王近山言出必行,带领所部,猛扑向整3师总部所在大杨湖。9月5日夜,6纵总攻大杨湖。

战斗打响前,刘伯承亲临6纵指挥所,可见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而赵锡田也不是等闲之辈,战前为了保护师部的安全,把整3师中战斗力最强的20旅59团放在了大杨湖。

该团在大杨湖阵地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暗堡、工事一应俱全,结合穿墙破壁的枪眼,构成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又命令飞机投下燃烧弹,将周围所有的遮掩物燃烧殆尽,扫清周围障碍物。

好一场可歌可泣的大杨湖战役,血战大杨湖,这个"血"字可真不是张口就来。

战斗一开始王近山就用尽全力猛攻,命手下王牌之一的6纵18旅旅长肖永银亲自上阵,带领部队发起了多波次的潮水式进攻。

战斗中,面对敌方强大的火力网,6纵底下有许许多多的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成建制的营、连牺牲,王近山此时的心里压力是巨大的。

到了次日拂晓时分,6纵有6个团攻入敌方阵地。将敌人压制在一片较为坚固的院落工事中。

敌人没有想到王近山的6纵战斗力之强悍,而我军在装备精锐的整3师面前也吃了大亏。

双方战士都是疲惫不堪,打到了最后一口气。而敌人的增援随时都会来,到底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毫无疑问,狭路相逢勇者胜,哪怕明知不敌也要逢敌亮剑,就是王近山的"疯子"精神!

战斗最后时刻,王近山将自己身边的警卫员和炊事班、通讯员以及机关干部统统组成预备队投入战斗,保持攻势不减,"敌人很顽强,我们要更顽强",王近山如是说道。

终于,王近山和他的6纵的顽强意志摧垮了国军精锐赵锡田整3师的战斗意志,战到最后,是我们赢了,王近山将这篇染血的大杨湖一举拿下。

此役一举消灭国军主力59团,整三师构建的防御体系随之土崩瓦解,师长赵锡田也束手就擒。

王近山一生打了无数硬仗,血战大杨湖毫无疑问是最凶险的战斗之一。

到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在襄樊战役中,王近山的战术越来越灵活机变,指挥艺术也越来越炉火纯青。

他大胆采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战术,攻城部队"刀劈三关"英勇奋战,出乎意料地不到两天即攻入城内,全歼国民党守军2万余人,俘国民党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和中将副司令官郭勋琪。

邓小平曾说:“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谁的功劳大?是王近山同志,在许多艰苦战斗中最后是王近山同志去完成的。”

到1949年,王近山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2军军长、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个新生的政权首要考虑的就是"生存",对外有诸多虎视眈眈的强国,对内有尚未解放的地域等等,新中国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生存下去成了这个新生政权最大的难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方前期顺风顺水,即将统一半岛。毛主席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多次警告金日成美国极有可能参战,同时极有可能在仁川登陆。

朝方对我警告不置可否,而美军在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带领下在仁川登陆,分割朝军,阻断朝军前线后勤。短短几个礼拜,朝方局势告危。

年仅36岁的王近山在1951年2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此时,离他第一次参军已经过去了21年了。王近山年龄不大,在战场上却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

但在寒冷的朝鲜半岛的战场上,战争态势与之前的任何战斗都大不相同。王近山第一次见到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多年以后,已经年近花甲的王近山老将军每每到电影院里观看电影《上甘岭》的时候,总会回想起1952年的那个寒冷的冬天,纯白的雪和着黑色的硝烟一起被鲜红色点缀着,多少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多少为国牺牲的将士,用生命的代价保卫了祖国的和平。

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上甘岭战役本应是一场寻常的再寻常不过的普通战斗。但随着局势的发展,至11月25日战役结束时,战斗激烈程度世所罕见,而上甘岭也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美军的失意之地。

10月14日四时,美军集中优势火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准备。

其中尤其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这两个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

密集的炮火让整片山头也随之颤抖,15军45师的志愿军正面阵地几乎被美军猛烈的炮火炸平,在坑道内的志愿军也被炮火的冲击波波及。

像大海上暴风雨反复拍打孤立无助的小舟一般,美军的炮火毫不留情的持续砸向志愿军头顶。战斗到18日,短短四日时间,志愿军损失惨重,只能在夜里组织兵力夺回阵地。

指挥12军和15军的王近山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迅速指挥12军增援15军的同时,专门将炮7师1个营、炮2师4个连加强到上甘岭方向,就这样,王近山几乎把所部3兵团所有机动的炮兵力量都押在了上甘岭上。

当然王近山心里清楚,这些火力还远远不够,我军和美军的火力差的太远。于是他亲自打电话给总部,把当时志愿军炮兵的杀手锏——喀秋莎火箭炮团调到了上甘岭。

同时,他也打电话给负责志愿军后勤的当年四方面军的老战友洪学智,半是恳求,半是要求。"每门炮必须储备300发炮弹"。

到10月19日夜,王近山集中100多门志愿军火炮,外加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准备向敌发起反击。

一声令下,各色火炮带着复仇的怒火,飞向敌人阵地。狠狠地砸在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者头上的头上。

美军经过将近一年的战斗,知道对面的志愿军英勇无畏、悍不畏死,但火力薄弱。哪料到天降正义,从来都是炸别人阵地的美军,第一次被人还诸己身,被敌军以优势火力打击。

后来经过统计,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我方杀伤的敌人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被我军炮火杀伤的。

1953年,王近山回国。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作为一名有着赫赫战功的老红军、开国中将,王近山晚年的日子应该过得顺风顺水,可惜时也命也。王近山在1964年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开除党籍,衔、职皆撤,被发配到河南的一个农场里当副厂长。

美人迟暮,英雄白发最是使人悲。王近山在河南的农场度过了五年潦倒时光。但是王近山是何许人也,堂堂开国中将,擎宝剑重开新天地。

王近山主动向毛主席承认错误,之后在肖永银、许世友等人的帮助,在1969年回到南京,在南京军区担任副参谋长。

而当年离开北京之时,他的勤务员黄慎荣不顾家人反对与他结婚,一直陪伴左右,在河南西华县黄泛区农场与他共同度过了这五年最难过的时光。

王近山任副农场长,黄慎荣就在农场里的幼儿园工作,两人育有一儿一女。黄慎荣一直照顾着伤病缠绕的王近山,并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他们一直互相扶持,这也让王近山晚年得以幸福度过。

1974年王近山不幸罹患胃癌。

他在弥留之中,还用微弱的声音问道:"敌人打到哪里了?我们谁在那里?"

他的小儿子回答说:"是李德生叔叔在那里!"

"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放心睡一觉了。"

他是听着专门为他播放的军号去世的。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将军于南京离世,享年63岁。

1992年,王近山离世十四年后,邓小平为纪念王近山的文集出版,特意为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饱含深情的题词:“一代战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