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拿心眼说人论事。
说心眼小,是说心胸狭小;
说缺心眼,是说人木头一块,缺反应,不灵活;
说心眼多、心眼活,是说人聪明,心思通透活络;
说心眼好、心眼正,是说人心正,为人正直,乐于助人。
那么,在中华文化中,这个“心眼”是个什么东西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古人所说的“心”不是什么——即不是当今医学说的心脏,而是内在本性,看不见摸不着的本心。
尽管比较抽象,但“心”居于人的体内,但实际上充盈在天地之间。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有助于对“心”这一概念的理解。
进而从天人合一、天人本一来看,“心”其实就是天地人心,人心极小,人心又极大;天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
“心”的概念属于文化哲学领域,探讨见仁见智,我们权且将“心”视为一种“虚”解——一种意识,一种思维,一种胸怀,包括思想情感等活动,称之为内心就好了。
而在古人看来,“心”是有眼的,你把它理解为形象的一种说法也好。
一分为二,我们来看看“心”“眼”的特点:
心主“静”,心眼主“动”;
心主“少”,心眼主“多”;
心主“简”,心眼主“繁”。
心主“不易”,心眼主“变易”。
心主“定力”,心眼主“机变”。
在古人眼里,心须正、须定,无极而太极,而心眼须通透,机变,灵活。
八面玲珑现在近于一个贬义词,但其实是古人用八面玲珑来形容心眼多而灵活。
如今的玲珑是一种艺术品、装饰品,而玲珑更为深层次的意义是心眼的形象化表现,叫玲珑心。
玲珑心的眼越多越好,心眼大致如此。
我们常说的开窍,其实是心眼的增加和提升。古人所称的七窍,就是指头面部的七个窍位,其中就包括一双眼睛。
开窍开窍,其实说的就是心眼,开的是心窍,而不是五官之七窍。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与忽本来想报恩结果却害了混沌,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其实这个故事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倏与忽开的不是心窍。
玲珑心是一种非常好的比喻或者意象,用以形容人心眼好、心眼正、心眼多,因为玲珑心是一种智慧,一种大智慧。
人们如何才能修成一颗玲珑心呢?
全在修养。即心眼要好要正,才能统率更多的心眼、更活的心眼。
无正不足以正心眼小,无正不足以正心眼多,无正不足以正心眼活。
叫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经行天下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