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体性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以大量新月体形成为主要特点的肾小球肾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占肾穿刺病例的 2.7%。新月体性肾炎按其病情的缓急可分为急进型和缓进型。急进型患者由于多数肾小球受到严重破坏,所以临床表现极为严重,由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等症状迅速发展至少尿或无尿,在数周或数月内出现肾衰竭。
因此,又称为急速进展性肾炎或恶性肾小球肾炎。
缓进型患者肾小球受损程度比急进型轻,起病缓慢、病程长、肾功能损害轻,预后较好。
新月体性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水肿"、"尿血"、"少尿"、"眩晕"、"关格"等范畴。
新月体性肾炎有以下特点∶
1. 它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
一般将病因不明者或原有肾脏疾病导致者称为原发(或特发性)新月体性肾炎,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IgA 肾病等;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新月体性肾炎,如过敏性紫瘦、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
根据免疫学发病原理将新月体性肾炎分为3 型,其中Ⅰ型病情最险恶,治疗困难,表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外肾炎,突出的特点是广泛的(70%以上)肾小球囊腔内新月体形成。
2. 急进型新月体肾炎是肾小球疾病中病情险恶者,死亡率亦相当高的一种。(20年前曾报道 90%以上此类患者于发病1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
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预后已大为改观。病理上,活动性病变(肾小球细胞增生、细胞新月体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水肿)可逐渐吸收消退,但临床上仍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病理组织学上也常常留下或多或少的瘢痕纤维病变,包括纤维新月体及间质纤维化等,若新月体形成百分率高,则毛细血管壁断裂严重。缓进型新月体肾炎病理检查少见纤维性新月体,新月体形成百分率低,毛细血管壁断裂较轻,但系膜增生病变较急进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