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加油卡的人少,是因为不办卡,用手机APP也有优惠,而且加油卡圈存比较麻烦,“先充钱再消费”的模式也让人有点不爽。
不过加油卡也不是一无是处,要是你不想排队加油,或者父母经常开车的话,办张加油卡备用反倒是更方便的事。
首先,大家不愿意办,是因为加油卡不是在哪办都有优惠,也不是所有地区的优惠幅度一样。
比如说,中石化“重庆加油”公众号里面显示:会员客户持卡充值,有0.1到0.3元/L的优惠。
但是我咨询在浙江这边的中石化客服,他们说在浙江用加油卡消费有抽奖活动,但加油没有优惠。
你看,地方政策都不一样的。
而且为了省钱,我们也不是说只能办加油卡,用手机APP加油也有优惠的。
比如说:用某信“出行服务”里面的“优惠加油”功能,每升优惠大概也有0.2到0.3元。
对于天天在路上跑的网约车司机的兄弟们,是吧?“某滴加油”甚至是每升可以优惠2到3块钱了。
优惠力度都不比加油卡小,车主当然是没有动力去办加油卡了。
在此之外,你以为买完就算了?加油卡买来,用之前还有“圈存”这么个动作,也是很讨人厌的。
中石油是这么解释的:网上充值后的金额是自动储存在“加油卡资金备用金账户”当中,圈存就是把备用金额,把它弄到“加油卡片资金账户”上。
土话讲就是:往卡里充值就像是把米饭放进锅里,加油卡就像是饭碗。
圈存的意思就是拿着饭碗去锅里盛饭,就这么个意思。
中石油的规定我们参考一下:圈存只能到全国任意售卡充值网点持卡办理。也就是说,拿着卡去线下的设备上面操作的。
现在的加油站扫码支付普及率也比较高了,很多手机APP也有“一键加油”了。
好了了,全程不用下车的,在车上就弄好了,除了上厕所要下个车,一般来说:“哎呀,办什么加油卡?”对不对?
而且,加油卡是个预付卡,要先充钱再消费。这种模式也有不少朋友是抱怨的,甚至是不爽的。
邓建鹏等人在《银行家》期刊上面发表了文章《预付卡乱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
上面讲到:预付卡目前存在虚假宣传、圈钱跑路、霸王条款、残值归属有争议等等问题。
钱充到加油卡里面,虽然加油站这种大型连锁的公司,不认账或者跑路,那这我是不敢想。
但是担心总归还有的,尤其残值归属争议、霸王条款等等这种东西。
再加上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都有规定的。
钱不是充进去了吗?卡里面的金额不计利息、不能提现、不能透支。只能在加油站加油或者买东西,以前连东西都没得买。
这种被限制的感觉,其实也是公平合理吧,差不多吧,但反正就是不舒服。
这也是让有些朋友不愿意去办加油卡的原因。
不过,加油卡也不是全是缺点,不然的话,怎么会存在那么久?2种情况下,办一张卡其实还是更方便的。
第1就是:不想排长队加油,可以考虑油卡。因为很多加油站是分开的。
有油卡的,自助加油的这一排是空着的;等着那个人“哎,你好,欢迎光临”来的,排满的。这个时候有张卡,不需要人工、排长龙,还是很舒服的。
我之前视频《自助加油机怎么用?》里面也是跟大家讲过的,用法和注意事项,有兴趣也可以去再看看。
第2个就是:如果父母经常开车,也可以考虑办张加油卡。
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等部门,发布了个《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2018年)。
上面提到过:46.3%的中老年人从来没有用过手机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尔使用手机支付。
像刚才说的APP的扫码,他们有可能用不惯,随身就带点现金,又占地方,找零又比较麻烦。
给父母办张卡加油,显然用起来更方便不说,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用付钱了。
平时给家里送点礼,拿点东西孝敬父母,他们说这个不要,那个不用。
卡放在那边,他一直用,你还能不停地、偷偷地往里充钱,是很好的办法,我是很推荐的。
其他同理还可以参考的,就是把父母要交的水电费,绑在自己的支付宝上面,这个我觉得是非常好用的,分享给你。
所以总结来说:加油卡办的人少,是因为不办油卡,我也搞得定,而且更方便,还有优惠,谁让我会用手机呢,对不对?
加油卡也有它的好处,不想加油的时候排队,父母我们变着法子去孝敬他们,给他们行个方便,我们自己还开心,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
一张卡送出去,你就可以持续地给他充嘛,对不对?他又不会扔掉的。
当然了,今天是分享了一些观念、想法和方法,说到加油,其实私营加油站,什么油卡不油卡,直接就是便宜那么多了。
有些便宜几毛,有的今天打折优惠,还能便宜2、3块钱,请问汽油这东西也需要清库存吗?汽油的保质期是多久?柴油的保质期是多久?
92和95,有朋友说这个是耐烧,这个不耐烧,最近留言怎么有人说92比95更耐烧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想知道这些很简单,「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加油」就可以了。
每天给你一段汽车实用小干货,文字、音频、视频都有,选自己方便的版本来好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参考文献
[1] 邓建鹏,迟玉煜.预付卡乱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J].银行家,2019.
[2]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