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重阳糕来历介绍 重阳糕来历

1、重阳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吕氏春秋·季秋纪》中就有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又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数千年岁月洗礼中,重阳节也衍生出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阳节延续了数千年,各地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港澳同胞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会放任牛羊自行觅食,福建海澄县重阳节则会放风筝为戏。重阳节这天,南京人家会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陕西广大农村家家户户的门前则都会插上青翠的茱萸,并且左邻右舍互相赠送。吃重阳糕流行于全国部分地区,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

2、重阳糕在南朝时已有文字记载。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重阳糕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为普遍的习俗。糕的制作,品种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渊鉴类函.岁时.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九日餐饵,其时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尝新。”又《岁时杂记》:“重阳尚食糕,......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此字,辄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九日食糕》诗: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饼面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准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明谢肇浙《五杂俎》引吕公忌曰:“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