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置于死地而后生!
意思是说,人只有把自己置于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能够彻底地激发自身的潜力,最后获得重生。
因此,置于死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生,即新生或重生。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即:
“人是有死的存在,‘向死而生’不过是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也唯有以这个为前提或参照,才能够真切地认识什么是生?
关于生命的生与死,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此讲道,即: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意识到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身体,即这个身体的生老病死,假如没有这个身体,当然,就没有什么需要忧患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真正的懂得什么是生,那么,也就是明白了死到底是什么回事,于是就可以超越生死,正如庄子的老婆死后,他之所以鼓盆而歌,就是因为他了知生死,真切的体验到生与死不过是生命当中必然需要经过的两个节点罢了,根本不需要悲伤。
或许正因为如此,当学生问及关于死的问题时,孔子才讲“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我们连“生”都没有明白,又焉能知道“死”的真义呢?
又如佛家,其实也把生死当成人生的一大事,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就曾召集弟子们讲道,即: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意思是说,佛家的修行,参生悟死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绝大多数人却往往只会求福田,避重就轻,白白损耗了时间与精力,甚至可以说,在佛家看来,所谓的了脱生死,本质上,仍然是向死而生,尽管涅槃之后不再重生世间,但依然是成就另外一种“生”,而这样的道理,实际上,并不难以理解,但真正能够有深切体会的人却凤毛麟角,而这其实也是努力精进的不少,而真正能成道的人却并不多的真正原因。
正是有鉴于此,佛家才讲,生只是完成因缘赋予的分内事,如佛陀的一生,实际上一直都在践行“四圣谛”,而死也并不意味着结束,即实现另外一种生,甚至可以说,就算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本质上,也是另外一种生。
而以上这些,事实上就是向死而生的意义。
从另外方面讲,当你真正懂得向死而生的意义时,就会发现人生的诸多障碍,其实都源自于自己无明的造作,皆不值得留恋与执著,于是你的人生与世界就会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能够如实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并懂得因循随顺之缘起的奥秘,进入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之境,回归到真实世界的最初,并了知万物的秩序和变化之法则。
于是自身的言行就会自然地契合万物的运转,这就是“心能转物”的道理,当然,这也是“向死而生”的道理与意义。
正是有鉴于这样的认知,佛家才讲未曾开悟的一切动与念,皆是造作,换言之,我们在没有改变自己之根基之前的一切改变,皆是造作。
而对于“向死而生”的认识与体验,其实就是我们认知自己,纠正自身,并让自身的一切契合于“道”的最方便之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