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通俗的讲,就是咱们国家自己的产品品牌,历史比较悠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已经为社会所认可,那你不能说,你自己随便制造一个品牌就能称为中华老字号,国家商务部发布了老字号认定规范,并且认定了一千家老字号企业,当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下,有些老字号显得没落啦,但是有的及时创新,独树一帜,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中华老字号有关的剪刀故事。
中华老字号
关于剪刀,生活中随处可见,种类也很多,像妈妈做针线活的剪刀,大夫手术室里的剪刀,哪怕是姑娘修剪鼻毛的也有剪刀,不一而足,根据考古资料记载,大概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青铜铸造了剪刀,
据考古资料记载的,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剪刀了,在孔翁坡神殿内的墙上刻画有剪刀和一些医学用具,因此,如果你以后有机会去埃及旅游,记得去这个景点看看,顺便玩玩找茬游戏,看看这个神殿的画上是否真的有剪刀。
南有张小泉(1663年),中有曹正兴(1840年),北有王麻子(1651年),这个是剪刀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剪刀或者菜刀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是无处不在,没事你可以回家瞅瞅你老妈的针线盒子,或者你家的厨房,看看有木有这些牌子的剪刀或者菜刀,这可都是中华老字号。
先来看看杭州的张小泉,“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咱们国歌的作者田汉先生在参观完张小泉剪刀厂写下的赞美诗。传说以前有个张铁匠,他老妈生他的时候,正好在泉水旁洗衣服,结果就在河边生了他,还把他掉到了水里去,于是起名“张小泉”,后来他们全家搬到了杭州城,张小泉在那里开起了打铁铺,结婚生子,扎根在此。
张小泉剪刀铺
离着铁匠铺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附近人都靠这口井水生活,突然有一天,井水浑浊起来,翻着泡沫,散发出来很难闻的气味,人们非常恐慌,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住在附近的一个百岁老大爷说话了:小时候听他的爷爷讲过,这个井直通钱塘江,江里面有两条乌蛇,每隔一千年出来一次,喜欢钻到这个井里生小乌蛇,如今井水变黑了,说不定他们又来啦。
张小泉的大儿子也听得入了神,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多时辰了,张小泉在家里等着着急了,就过来看看,知道真相后,他让儿子给他买了老酒和雄黄,完事他全喝了,腰间系着绳子,带上张小泉牌子的大锤,下井去收拾乌蛇啦。可能由于小时候一出生掉进了泉水了,所以张小泉的水性特别好,这个知道的人不多。
喝了雄黄酒,张小泉就不害怕蛇了,在井底暗角发现了两条黑的发亮的乌蛇,有碗口那么粗,紧紧的缠绕在一起,说时迟那时快,一锤下去,直中蛇的七寸,连打三锤,乌蛇瞬间没了动静。随后,张小泉把两条乌蛇往地上一扔,吓了一跳,只听咣当一声,原来,这两条乌蛇都已经修炼了几千年,钢筋铁骨,得亏砸的准,锤子结实,除掉了乌蛇,井里的水又恢复了原样。
张小泉爷儿几个把乌蛇拖回了家,张小泉只见蛇尾弯曲,就蹲在地上想看看,不由灵光一现,在泥地上画出一个图样来,按照图样,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钉子,把蛇尾弯过来的地方做成把手,又把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飞快飞快。于是乎,张小泉就造出来第一把大剪刀,后来又缩小比例,制造出来了简单易用的小剪刀,自此,张小泉剪刀名满天下。传说终究是个传说,杭州之地,本就多龙蛇故事,蛇物结合,赞美了剪刀业的代表者张小泉的传奇一生。
张小泉剪刀铺
据说,当年张小泉的剪刀之所以出名,还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系,有次皇帝来到杭州,天气很好,结果去游玩西湖的时候,突然又下起了大雨,这皇帝和太监是便装出行,没有带伞,于是找个地方避雨,就来到了一个剪刀铺子里,皇帝看见了柜台上摆放的剪刀相当精美,想着避雨,再照顾下人家的生意,一举两得,就顺手买了几把,顺便找店家要了个名片,上书:小的姓张,名小泉。雨停了,乾隆回到了宫里,拿出了试剪绸缎,果然锋利无比,大喜:好个张小泉,于是乎,圣旨一下:杭州务必保护好张小泉这家剪刀店,于是,五湖四海皆知。如果剪刀界也有江湖的话,必有张小泉的一席之地。
张小泉上海南京东路店
曹正兴菜刀是湖北武汉手工业老字号产品,素以“前薄后厚、刀板平整、前切后砍、刀口锋利、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而闻名。
曹月海是这个菜刀品牌的创始人,出生在黄陂,小时候他的家乡一代就有打铁的传统,曹月海自幼学过打铁,在武汉向来就有“无陂不成镇”之说,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谋生。无陂不成镇,最早出自周易,按照有文字可记载的说法,黄陂旧称西陵,地处南北要冲,屡遭兵燹,黄陂人在乱中磨练出闯天下的意志与谋生的本领。“无陂不成镇”,字面意思来说,有我黄陂人,就能形成一个小镇,来赞誉黄陂人的厉害,当然古代的黄陂非今日之黄陂,古代的范畴应该是更广。
曹正兴打铁工艺
于是乎,清道光年间,曹月海也到了汉口谋生,当时清朝腐败不堪,找个工作比现在难多了,他和他的侄儿用光了盘缠,饿到在了一个叫喻三姑的老妇人门前,好吧,这个喻三姑是个配角,帮助了他们,曹月海和其侄儿两人干起了打铁的生意,靠盘红炉沿街打铁维生。
用现在的话来说,人家这就是创业。曹月海很有经济头脑,他生产的菜刀,都是先发货,后付款,用的好你就用,不好用随时退货,这完全就是现代的三包服务嘛,后来生意做大了,有了钱,曹月海就租了大的门面,恰好又是正月里开业,寓意生意兴旺,挂牌“曹正兴”,从此名扬天下,只不过,由于后辈经营不善,已经不复存在。
王麻子剪刀来自于老北京,清朝顺治八年,北京菜市口出下了一家剪刀铺,老板姓王,一脸的麻子,人称王麻子,他自己专门出去收购别人打造出来的剪刀,弄回来,贴个王麻子牌子再卖,不过这个王麻子挑选剪刀的手艺绝对一流,他选回来的摆上台面的剪刀,无一不质量上乘,所以前来购买的人很多,于是百口相传,王麻子剪刀铺便声名远播了。那这个王麻子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话说明朝末年,在山东青州,有个叫田老九的铁匠,家里九代都以打铁为生,到了他这一代,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女儿叫田青,还有两个徒弟,李顺和张兴。这田老九那打铁的手艺无话可说,放在今天的词汇形容就是世界一流水准,他把他自己的打铁绝活毫无保留的都传给了他的女儿田青,但是对两个徒弟却各自只传授了一半功力,毕竟不是亲生的,师徒四人生活倒是有滋有味。
到了清朝顺治五年,山东大旱,加上瘟疫流行,田老万一病不起,后来便离世了,田青便和两个师兄离开老家,成了北漂一族,后来田青在大师兄的撮合下,嫁给了一个经常来北京跑运输的王姓商人为妻,这个王商人其貌不扬,满脸麻子,但是人好,厚道,精明,能干,于是,他们结婚后一起在菜市口开了一个刀剪杂货铺,这个王掌柜利用自己的运输天分,采购了大量优质剪刀售卖,选剪刀的本领也是跟他老婆田青所学,后来你就知道了“王麻子剪刀铺”。我也是服了这个故事了,这大师兄二师兄就做了个媒,完全是电视剧中的路人甲角色啊。
到了嘉庆二十一年,王麻子的后人正式在店铺外挂出了“三代王麻子”招牌,并在刀剪上打上王麻子标记,使王麻子这一名牌在市场上的地位确立下来。盛名之下,仿冒者甚多。清朝文人李静的诗这样描述:“刀剪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试目分明认,三横一竖看莫慌。”
王麻子剪刀博物馆
时间来到民国初年,地点到了如今的魔都上海滩,就是许文强和冯程程故事发生的那里,也出现了王麻子剪刀店,而且关键还是一下子出现了四家。真正的王麻子剪刀店,坐落在上海的南京东路步行街的第一个里弄口,另外三个假王麻子剪刀店竟然一字排开坐落在后面的三个里弄口。
一天,真王麻子剪刀店在店门上挂了一个“真”字,这放在现在就是广告语营销,表示上海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生意大火,另外三家竟然一把剪刀业没有卖出去。这事肯定是会被竞争对手发现的,于是乎,其他三家纷纷效仿,第一家挂起了“真真王麻子剪刀店”,你看,我比你多一个字,第二家更绝,“真真真老王麻子剪刀店”,不光真多了,还多了一个老字,说明我是老字号,第三家一看,这不行啊,不创新难以取胜啊,于是挂起了“真老王大麻子剪刀店”,而且还跑到苏州乡下花钱雇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脸上长满麻子的老铁匠坐镇。这下把来上海旅游的人给整懵啦,真心不知道哪一家是真的王麻子剪刀铺啦。
真王麻子剪刀铺的老板一看,也懵圈啦,于是重新换了个思路,撤掉了那个真字,换上了一幅上海本地风情的对联:赵麻子,黄麻子,张麻子,都标自己王麻子,众人辨伪劣;侬剪刀,尔剪刀,他剪刀,皆称阿拉真剪刀,上帝知假真。横批是“二年便知”。
果然,过了一年之后,有两家假的王麻子倒闭了,而“真老王大麻子剪刀店”请来的镇店铁匠工确实有点手艺,生产的剪刀业还蛮不错,后来老板欠了人家工钱不给,被人家铁匠的儿子领着一群上海滩的小流氓把店铺给砸了,这才使得真假王麻子剪刀店显出原形。如今,南京东路的这家王麻子剪刀铺还在那里,来旅游的人记得去那里瞅瞅,剪刀还是不要买了,好像你带着过不了安检吧。
不过由于王麻子后人经营不善,王麻子剪刀厂已经申请过破产了,虽然厂子不在,不过牌子还是在的,王麻子剪刀还是可以继续用的。
好啦,今天先看完剪刀吧,明儿咱们再看看其他的中华老字号,比如天津狗不理,全聚德烤鸭,泥人张等等,就是你走在路上,经常能看见的那种,感觉超牛的那种,差不多就是老字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