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一代翻译巨匠。1908年生于上海南汇。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192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次年参加“五卅”运动,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文科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1931年春应“意大利皇家地理学会”邀请,在罗马发表题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的著名讲演,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同年秋回国,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美术史和法文。1934年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周刊,任总编辑。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与马叙伦、陈叔通等发表宣言,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 “文革”初受到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杀身亡。
2、傅聪,1934年3月10日生于中国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雷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三、四岁时的傅聪,已能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吸引力,显露出对音乐不寻常的热爱。七岁半开始学习钢琴,拜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帕器(Mario Paci)为师。梅帕器是李斯特(Liszt)的再传弟子。傅聪在其门下受教三年。傅聪于1951年再拜苏籍钢琴家勃隆斯丹(Ada Bronstein)夫人为师。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罗马尼亚举行。经国内选拔,傅聪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参加“联欢节” 的钢琴比赛,获得三等奖。当时他演奏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的《前奏曲》(prelude),曾将苏联选手感动得不禁泪下。1955年3月,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华沙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74名选手齐聚波兰首都。傅聪是唯一的中国选手,也是音乐资历最为薄弱的一位选手,经三轮比赛,他以与前两名相近的分数获得第三名,并获《玛祖卡》(Mazurka)演奏优秀奖。这是东方人首次在肖邦(Chopin)比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虽为第三,但傅聪的演奏魅力,足以使他成为该届比赛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比赛结束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钢琴,直到1958年底提前毕业。这期间,傅聪曾于1956年8—10月返回中国休假,在北京举行了个人独奏会,在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莫扎特(Mozart)协奏曲音乐会。1958年12月傅聪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傅聪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梅纽因(Menuhin)、巴伦鲍伊姆(Barenboim)、郑京和(Chung,Kyung-Wha)等在内的许许多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录制了约50张唱片;担任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Elizabeth)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演奏的足迹遍及几乎整个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日本、大洋洲各地。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评价。时代周刊亦曾誉其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1976年,傅聪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会。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奏、讲学,已经到过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主讲过肖邦(Chopin)、莫扎特(Mozart)、德彪西(Debussy)等专题,演奏过这些作曲家的以及舒伯特(Schubert)等人的作品。他还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Beethoven)的协奏曲;与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生乐队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并兼任指挥;还专门指导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小组的训练。他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博得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的赞扬和尊敬。
3、傅雷是傅聪他爹,傅雷是著名翻译家。傅聪是著名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