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物,广西特产销全国——这是广西留给全国人民的形象。那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被誉为低调的“世外桃源”。除了好山好水与质朴的壮族儿女,广西其实自古都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出产了不少好茶叶,只是没有鲜为人知。作为茶叶发源地之一,广西茶为何不出名?下面饮茶人网就来聊一聊,并介绍一下广西三大名茶。
1、桂平西山茶
桂平西山茶,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于广西桂平县(今桂平市)的西山。
桂平西山茶是广西传统名绿茶之一,因产于广西桂平市佛教胜地西山(古称“思灵山”)而得名,相传由西山僧尼选育而成。它起源于唐代,到明代已闻名两广和湘、闽等地。
明代,随着西山佛教文化的兴盛,西山茶作为僧尼日常必需的馈赠礼品,在粤、湘、桂等地广为流传,享有盛誉。
到了清代,桂平西山茶被列为全国名茶,选为贡品,西山茶进入鼎盛时期。清光绪《浔州府志》载:“西山茶以嫩、翠、香、鲜为特色”。
民国《桂平县志》谓:“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右观音岩下,低株散植,绿叶铺棻,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炎天暑溽,避地禅房,取乳泉水煮之,扑去俗尘斗,杭州龙井未能逮也。”
新中国成立后,西山茶在桂平西山洗石庵释宽能、释昌慧法师的努力培育下,有一定的发展,加工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
20世纪50、60年代,两位法师先后三次将精制的西山茶敬寄给毛主席,毛主席喝了西山茶后称赞:“好茶,可与龙井媲美”,并鼓励“广种名茶,发展生产”(有中央办公厅回复函证明)。
20世纪80年代开始,桂平开始大力发展西山茶。
桂平西山茶叶嫩条细,苗锋显露,色质青黛而呈光泽,汤液碧绿而清澈透亮。其茶味独具特色,春茶清香,夏茶梨香,秋茶醇香,冬茶莲香,滋味醇和,回甘鲜爽,饮后齿颊留香。
桂平西山茶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茶多糖、皂甙类物质成份。
2、横县茉莉花茶
横县茉莉花茶,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横县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中国的80%,世界的60%,享有“中国茉莉之乡”、“世界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产中心”的美誉。横县茉莉花茶条索紧细、匀整,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滋味浓醇,叶衣嫩匀,耐冲泡。
广西南宁市横县盛产茉莉花除了与当地的种植习惯有关外,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横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生态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十分适宜茉莉花生长。
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相传有六七百年历史。
在横县民间,祖祖辈辈流传着有关茉莉仙子的美丽传说,有文字可考,始于明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横州州判王济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记述,横县“茉莉甚广,有以之编篱者,四时常花。”
明版《横州志·物产》也有类似记载,明朝诗人陈奎咏花作诗云:“异域移来种可夸,爱馨何独鬓云斜,幽斋数朵香时泌,文思诗怀妙变花。”说的就是茉莉花。
20世纪70年代末,横县茶厂开始引进双瓣茉莉花种植,并用其窨制茉莉花茶获得成功,从此,拉开了横县茉莉花人工规模栽培和花茶加工的序幕。
3、梧州六堡茶
六堡茶,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六堡茶属黑茶类,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属黑茶类,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六级。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同治版《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
经过发展,六堡茶的产地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20余县。在六堡茶区范围内,有恭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恭州村及黑石村的茶叶最好,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和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
饮用六堡茶时,把六堡茶放在瓦锅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待微温饮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滞、生津解暑的功效。
广西茶为何不出名?
历史上,茶叶最早在巴蜀之地种植,但在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前,种植区域并没明显的扩大和向外传播的趋势。但是随着秦国统一天下的征程,茶叶的种植开始向外传播,当时的陕西和河南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栽培茶树,成为我国最早的古茶区之一。
在秦国灭楚,占黔中郡之后,又进一步征服岭南,驻兵五十万。当时岭南多瘴气,而茶叶有祛瘴疗疾的功效,所以秦人开始利用巴蜀之地的茶叶来治疗瘴气,由此导致茶叶在岭南之地发展,开始进行人工栽培种植。
根据《桂平县志》记载,广西茶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自此,广西茶叶发展有了非常明晰的路径,在象州一带广泛种植。到了唐朝时期,广西茶叶大盛与当时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唐太宗《贞观政要·论务农》中有云: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所以,唐宪宗元和元年担任容州刺史的韦丹,秉承皇帝的圣谕,在辖内“教民耕织、止惰游,……教种茶、麦”。所以,这一阶段,广西茶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有唐一朝,广西茶叶种植可以分为容州(今容县)茶区、柳州茶区、贵州(今贵港)茶区、桂州(今桂林)茶区和钦州茶区等五大块。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广西属马殷政权所辖。
马殷听取了谋臣高郁“请听民售茶北客,收其征以赡军”建议,开始鼓励老百姓广泛种植和开展茶叶贸易,官方再从中收取茶税,以补充军费开支。其实,自唐朝以后,茶叶就一直是封建王朝税收的重要来源。
宋朝时期,由于与北方辽金和西夏的持续战争和对峙状态,导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而且,宋朝饮茶风气最盛,全民爱茶,这进一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在广西地区的许多地方官吏都勤于农事,鼓励广西百姓垦荒开渠,广植茶树。
此一阶段,广西茶税日重,根据宋崇宁元年蔡京立茶引法的规定,每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广西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到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据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所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户部的统计:
计融州的融水产茶2000斤,静江府的临桂、灵川、兴安、荔浦、义宁(今临桂五通)、永福、古县(今永福县境内)、修仁(今荔浦县境内)产茶72286斤6两,郁林州的南流(今玉林市境内)、兴业(今玉林市石南镇)产茶6200斤,昭州的立山今平乐县境内产茶7500斤,浔州、平南产茶1995斤,宾州的(今宾阳县境内)产茶700斤。
宋朝时期,广西已经出现了许多名茶,其中最有名的是修仁茶。《宋史·食货下六》记载:
“时远方若桂州修仁诸县,夔州路达州有司皆议榷茶……桂州修仁等县气榷及陕西碎卖芽茶皆罢。”
除此之外,广西南山茶也很出名。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花》记载:
“南山茶,葩、萼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柔薄,有毛。”
明清时期,广西茶叶在宋元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明会典·茶课数》记载,“各处茶课钞数……广西钞一千一百八十三锭一十五贯五百九十二文。”
这一数据,远超宋朝时期的的茶叶产量,而到了清朝中后期,广西茶叶产量达到历史最大值,年产5000吨。但是清末民初,国家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广西茶叶也受到影响,产量锐减到不足1000吨,没有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
在清朝中期以前,广西茶叶形成了几个较大规模的产茶区,包括桂平梧道核心产茶区、浔江流域产茶区、左右江道土茶山茶产区等,几与现代茶叶种植区域相同。
这一阶段,广西出现了许多名茶,包括桂平西山茶、梧州六堡茶、南山白毛茶、平乐石崖茶、昭平茶、龙胜龙脊茶等,另外广西少数民族也贡献了自己的茶叶,像瑶族的白牛茶、 侗族茶饼等。
总之,广西茶叶历史悠久,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萌芽,到唐朝时期逐渐兴盛。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茶叶贸易的兴起,进一步刺激了广西茶叶的发展。
明清以后则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发展轨迹,清朝中期以前,广西茶叶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后期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导致广西茶叶一落千丈,进入低谷阶段。
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又开始大力发展,如今种植区域已排名全国12位,位于18省主要产之列,为我国茶叶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