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有一年孙思邈来到四川峨眉山,看到这里虽然山清水秀,但气候潮湿多雨,且每天上山人众,难免有生疮害病者 ,决定在此多住些时候,并在牛心石旁选了个山洞,炼制丹药 ,为百姓治病。 |
有一天,他正在洞里炼丹,忽然听到洞外有人呻吟。孙思邈出洞一看 ,见一位 40 多岁的男子坐在地上, 面色蜡黄, 两腿红肿。孙思邈问其原因,那人说:他家住在岷江岸边, 以打鱼为生,经常雨里来水里去 ,年深月久,得了风湿病,每逢天寒阴湿之时,就周身疼痛,两腿红肿,关节僵硬,不能行走。因四处求医无效,听说这里来了位名医,特意前来求治。 |
孙思邈听罢,忙扶他进洞,安顿下来,用自己配制的药为他治病。可是用了多种方药, 治了较长的时日 ,仍不见效。于是,孙思邈不辞劳苦,到山上遍采治风湿病的草药 ,然后再给病人医治,但还是不见效。有一天, 他又上山去采药 ,忽然看见一只老鹳正在山岩上啄食一种草。他立刻想到飞禽走兽生了病, 都是自己找药 ,而且这老鹳常年栖息在江河湖沼中, 最易受阴湿之气,莫非老鹳也是在吃药治风湿 ? 孙思邈立即登上山岩,采集了许多老鹳啄食的那种草。他把草带回洞里用水煎成药汁, 先自己试着服了一些,服后觉得浑身血脉通畅,筋骨舒展多了, 这才把药汁拿给病人服用。结果一剂痛止, 二剂肿消, 连服五剂, 就能下地走路了。真是“用药不投方, 那怕用船装”,“怪病就怕药投方”。 |
从这以后,孙思邈就常用这种草药治疗风湿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由于这种草药是受老鹳的启示才找到的,所以孙思邈给它取名叫“老鹳草”,并载入了《千金方》。 |